CITES最新管制物种附录即将生效;绒毛黄檀和巴里黄檀均遭删除——新版中国主要进口木材名称标准将于7月1日起实施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组织2023年2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Geneva,Switzerland)发布本年度第15号缔约方通知(NOTIFICATION TO THE PARTIES,No. 2023/015),关注有关第19届缔约方大会(CITES CoP19)结果。 其中公布的内容显示,秘书处(The Secretariat)将于2023年2月23日更改其网站上的《附录》(the Appendices),物种清单名录(The CITES Checklist and Species+)亦将同时同步更新。 根据经18届缔约方大会修订的第4届缔约方大会第25号决议有关“缔约方提出保留”的表述【Resolution Conf. 4.25 (Rev. CoP18) on Reservations】,在此提醒各缔约方,如果一个物种从公约的一个附录中删除并同时包含在另一个附录中,则与该物种相关的任何保留均无效。任何希望在第十九届缔约方大会(CoP19)上对列入附录I或II物种提出保留的缔约方应根据适用的《公约》第十五条第三款(Article XV, paragraph 3)要求,在2023年2月23日之前这样做。 第十九届缔约方大会(CoP19)上通过的新修订和继续生效的决议及裁定已于2023年2月10日公布于CITES网站,根据经第18届缔约方大会修订的第4届缔约方大会第6号决议第7段【paragraph 7 of Resolution Conf. 4.6 (Rev. CoP18)】内容表述,这些决议和裁定中所包含的建议在通过它们的会议的90天后生效,即2023年2月23日。 根据最新修订的CITES附录内容,我们发现在木材类树种中,2023年2月23日生效后,主要变化除了过去所介绍的新加入的缅茄属全部非洲种群(含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大陆离岛)、卡雅楝属全部非洲种群(含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大陆离岛)及紫檀属全部非洲种群(含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大陆离岛)外,原先已经在附录II的刺猬紫檀Pterocarpus erinaceus和染料紫檀Pterocarpus tinctorius的管制范畴有所变化,因为刺猬紫檀本不附带任何注释,即管制这个物种的所有部分,2023年2月23日后,其国际贸易的CITES附录II管制范畴调整为注释#17所表述,即仅管制原木、锯材、饰面用单板、胶合板和成型木;而染料紫檀的国际贸易CITES附录II管制范畴由当前的注释#6变更为注释#17(2023年2月23日起),即管制范畴从原木、锯材、饰面用单板和胶合板变更为原木、锯材、饰面用单板、胶合板和成型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2年12月30日颁布的新版《中国主要进口木材名称》(names of main woods imported into china)国家标准(GB/T 18513-2022)内容,即将被替代的原标准(GB/T 18513-2001)中的绒毛黄檀Dalbergia frutescens var. tomentosa、巴里黄檀Dalbergia bariensis及菲律宾乌木Diospyros philippinensis 等国标红木树种均已经被删除。 2021年,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牵头为主,对已经实施了20年的《中国主要进口木材名称》国家标准(GB/T 18513-2001)进行修订。其修订背景在于国际植物学研究日新月异,在更新更科学的植物物种分类体系下,物种及其以上级别的科属等分类学位置出现了很多调整;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等原因,一些过去罕见的木材类树种如今已经在国际贸易中变得常见,而一些知名树种的种群资源在被长期索取后,已经日渐衰退。 因此,鉴于当前中国的进口木材规模,为了适应新形势,对接国际惯例,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和研究,中国木材学和植物学工作者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里不懈努力,完成了这个重要标准的修订,其间少数木材制品企业亦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相信这个标准颁布后,一些相关标准,如《红木》等亦会跟进,这对中国的进口木材贸易、国内交易、科学鉴定木材和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售卖服务等活动大有裨益,极大改善相关科学管理水平,维护各方权益,促进市场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因为本次标准修订涉及物种过多,难以逐一阐释,在此仅介绍和《红木》国家标准(GB/T 18107-2017)重合部分的物种变更。原标准(GB/T 18513-2001)中黄檀属物种数量、名称及分类和《红木》国家标准(GB/T 18107-2017)完全一致,分为红、黑酸枝两类,但新标准(GB/T 18107-2017)不再体现这一点,而是统一为黄檀属木材,因巴里黄檀已经被证实与奥氏黄檀为同一树种,故巴里黄檀被删除,而菲律宾乌木Diospyros philippinensis和Diospyros discolor已经被证实为Diospyros blancoi的同物异名。 新标准中删除了绒毛黄檀Dalbergia frutescens var. tomentosa,弥补了《红木》国家标准(GB/T 18107)在2017年时候修订工作中的缺陷,已知商用木材巴西郁金香酸枝(Brazilian tulipwood)来自树种Dalbergia decipularis,且只分布于巴西联邦共和国的一小部分地区,此物种目前进口进入中国的数量很少,一般仅限于一些特殊行业,如球杆制作,乐器和西洋古典家具修复等。中外木材学家曾经将巴西郁金香酸枝树种错误地认定作了Dalbergia frutescens(或是Dalbergia frutescens var. tomentosa和Dalbergia variabilis),后予以更正。而根据当前植物学家的研究,Dalbergia frutescens在热带美洲分布较广,多呈现灌木形态,不产出商品木材,且其亚种Dalbergia frutescens var. tomentosa已经被认定不应独立于Dalbergia frutescens,故“绒毛黄檀”这个物种本身不应存在。 至于中国红木家具市场时下流行的所谓绒毛黄檀,实际经过国际木材解剖学家协会中国分会专家组的鉴定,在2019年4月于北京首次得出准确鉴定结论,因为这是一个主要来自玻利维亚东部的物种,属于军刀豆属某一个或数个物种Machaerium sp. ,经过核实和调查,这个结论得到国际同行普遍承认和认可。 目前,中国市场的“绒毛黄檀”家具等红木制品和木材实际均为这类军刀豆,但均以“绒毛黄檀”的名称销售。所有文字和音视频媒体、书籍、标准、木材鉴定报告、进出口文件甚至CITES证书等,但凡包含有“绒毛黄檀及Dalbergia frutescens 等”字样的均为错误及无效的表述。 由于国家标准的协调一致性,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木》国家标准将进行修订,绒毛黄檀等名称和物种终将被删除,这将为中国红木产业带来进一步的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