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采伐引发巨大生态灾难 缅甸花梨10余年或被消耗殆尽
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大批珍贵的红木树被砍伐,原始森林遭到过度的开采,动植物收到灭绝的威胁。在新开始的一轮全球化掠夺中,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该思考我们到底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越砍越稀少的珍贵红木 “今年还能拉木头,明年怕就没有木头可拉了。”一位在湄公河上从事了8年拉木头生意的船老大指着船上硕大的树根说道,这些树根连同船上的其他红木都是通过大象从雨林深处运出来的,“这么粗的树根,都上千年了,都被挖了。” 记者随着一位据说已在东南亚从事木材生意20余年的广东商人蔡先生,从中缅边境的瑞丽口岸出境,一路深入到了缅甸境内雨林的深处。他此行的目的就是保证这一船的红木木材,主要为缅甸花梨(大果紫檀)和缅甸花枝(奥氏黄檀)原木顺利进入中国境内。 2013年,中国从缅甸进口的红木原木总量达到23.7万立方米,总价值3.24亿美元,三倍于2012年的进口量和进口价值,几乎六倍于2010年的贸易数据。 缅甸从2014年4月起,全国开始执行新的全面原木出口禁令。“现在不管是缅甸花梨还是缅甸花枝,大口径的木料都比以前要难找了。要得到好料必须要进入到更偏僻的雨林。”这位商人介绍说。这两种树种在缅甸被列为“受保护”物种,只有在获得缅甸环境保护和林业部(MOECAF)明确许可的情况下才能采伐和贸易。 缅甸环境保护和林业部的数据表明,缅甸的森林中现存大约169万立方米的缅甸花枝原生树,以及大约141万立方米的缅甸花梨原生树。 这两种树种是缅甸出口中国红木的主要品种,如果按照2013年的出口速度,那么缅甸森林中全部310万立方米的缅甸花梨和缅甸花枝全部将在13年或更短时间内被消耗殆尽。 由于旺盛的需求,主要原产中国海南的降香黄檀原生树已在中国绝迹,商业意义上灭绝。“说不定过几年,缅甸花梨和缅甸花枝就会像海黄(海南黄花梨,即降香黄檀)一样,有价无市。” 产于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的大红酸枝(交趾黄檀),曾经是分布广阔的树种。如今大红酸枝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列为易危物种。2011年的一项估计称,泰国仅存约10万棵大红酸枝树。2012年的一项湿地调查证实,老挝境内没有发现成熟的大红酸枝原生树。在柬埔寨,除了一些受严格保护的地区外,原生的大红酸枝树如今被视为稀有物种。2014年,越南宣称境内已找不到大红酸枝树。 2013年6月12日,新修订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生效,巴西黑黄檀、中美洲黄檀、伯利兹黄檀、檀香紫檀、交趾黄檀、卢氏黑黄檀和微凹黄檀等7种《红木国家标准》中的红木树种被列入CITES公约。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消耗的资源已不再局限于本地。 中国国内已基本没有红木原生树,蓬勃发展的红木行业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原料。2003年至2013年中国红木家具发展“黄金十年”,中国市场的愈演愈烈的“红木热潮”,对红木资源的畸形需求导致了全世界范围内对红木毁灭性的盗伐。 面对越来越少的货源,中国商人支付越来越高的价格,购买越来越多的原料,并在原有地区的资源枯竭后探索新的地区。寻找并砍伐红木的脚步已从普通山区深入到各个严格受到保护的地区。 照现在的砍伐速度,红木不仅会在交易市场绝迹,也会在森林里绝迹。 中国的《红木国家标准》列出33个树种,其中21种产于亚洲(主要在湄公河地区),7种产于南美洲,5种产于非洲。 随着需求的增加,红木的供应来源已扩大至非洲和中美洲,流入进来的还有南美洲、巴西、玻利维亚红木、南部非洲津巴布韦、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红木。但是中国仍严重依赖东南亚的红木木材来源,2000年~2013年间,中国总计进口了350万立方米红木木材,其中近一半红木,166.6471万立方米,价值近30亿美元—来自湄公河地区。2014年上半年,中国共累计进口红木120.93万立方米,湄公河地区占进口总量的66%。 森林虽属可再生资源,但生长在热带雨林的红木树种,生长周期非常漫长。“千年紫檀,百年酸枝”,珍贵的红木树种一旦砍伐,便不可恢复。联合国早已明令保护包括红木在内的热带雨林植物,禁止乱砍乱伐。在英国,法律禁止使用红木做家具。 中国红木发展“黄金十年”也是“野蛮十年”、“毁灭十年”,大自然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积蓄的森林,在这短短10年里,遭到疯狂劫掠。 触目惊心的红木生态灾难 马达加斯加的大叶紫檀主要集中在马达加斯加东北部萨瓦地区人迹罕至的地区。2009年出现爆发性红木砍伐,大量小径级的红木原木也被砍伐殆尽。 萨瓦地区的玛索亚拉国家公园和马洛杰基国家公园是乌木、卢氏黑黄檀等红木树种在马达加斯加主要的分布区。2007年,这两个国家公园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理位置偏僻封闭,是马达加斯加最大的林区,覆盖着马达加斯加岛面积最大、郁密度最高的森林,也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热带常绿雨林区,森林中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多数为马达加斯加所独有,保护着数十种珍稀狐猴、鸟类、两栖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以及蕨类、棕榈、兰草等植物。而且,每年7月至9月初,都会有数百头座头鲸出现在玛索亚拉半岛西侧的安通吉尔湾。 红木的大量砍伐造成的影响不仅限于这一种红木植物本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木数量的减少会直接导致群落朝向不同于原来的方向演替,再加上采伐过程中人类在森林中捕猎、开路等其他活动的影响,最终的结果会直接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破坏生态平衡。满目疮痍是曾经繁密葱郁的热带雨林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木材进口的巨大总量中,红木木材进口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不能与造纸、地板等用材相比。但红木树种的砍伐,是全球木材砍伐的一个缩影,大量无节制的森林砍伐,使得热带雨林的面积锐减,影响森林的生态、地球的生态。森林被毁正是全球环境恶化的祸端之一。有学者提醒,地球或许正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受红木再度流行影响最严重的湄公河地区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湄公河在茂密的雨林中穿梭,流经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在70年代以前,柬埔寨、老挝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缅甸为66%;只有泰国和越南的森林覆盖率不到50%。而红木等滥砍滥伐的局面,致使整个东南亚的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 2010年,柬埔寨森林覆盖率下降为57%,老挝森林覆盖率只有40%,缅甸森林覆盖率为41%。 大量物种在保持食物链的完整、能量和物质循环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中扮演者重要的较色。热带雨林是保存大量物种的宝库。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食物链结构复杂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一旦被彻底破坏,几乎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 我们呼吸的污浊空气最初的源头也许就是一片被毁的热带雨林。红木等热带木材的采伐也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森林总体上每年净吸收大约1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1/4。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贮藏在生物体及周围土壤里的碳释放了出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由于砍伐热带森林,每年向大气层释放了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雨林中的土地是非常贫瘠的,森林减少,植被减少,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或塌方、洪水肆虐,甚至改变地区性气候。 人工种植红木 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 “绿泱泱的山林,如今山光秃秃的。没了树,那里就只有山了,到时我们会考虑挖掘这些山。”商人最大的本性就是逐利。 森林是可再生资源,人工种植红木在印度、缅甸等国早已开始。据印度当地文献记录 ,从1850年左右开始大面积种植人工红木林。据统计,目前缅甸拥有约1.5万公顷的缅甸花梨树种植园。 “是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在当地经营种植园。但是红木树种不像一般的热带树种。一般人可能认为热带树种的生长速度极快。但事实上,高价值的红木树种生长速度极慢。长时间的人力、物力投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报。在像缅甸这样贫穷、动荡的大多数红木出产国可行性极低。一般人都不愿冒这个风险。” 檀香紫檀非几百年不能成材。曾供职于中国林业部的红木家具材质研究专家、《紫檀》一书作者周默认为:檀香紫檀木达到做家具的要求,其生长期应在500~1000年左右或者更长。故宫里面长达3.7米、厚46厘米的檀香紫檀大板,其树龄之长,不是想象得出来的。百年以下的檀香紫檀虽然能做花架、相框等小型家具或工艺品,但是其材质较比几百年成才的檀香紫檀相差甚远。 其他的红木材料,如鸡翅木达到良好家具用材需要150至于200年。 而人工种植林生长速度虽比原生林快,但成材时间依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有文献记载:从1930~2005年的75年间,一棵原生小叶紫檀的直径大了6厘米多一点,包含白皮和心材的共同扩张。由此推算原生小叶紫檀的心材要长到20厘米的直径,至少需要300年~500年之间。 根据印度森林部门的记载,50年的小叶紫檀人工林,心材仅10厘米左右粗;80年的为20厘米左右粗。 “现在人工种植的印度小叶紫檀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中国市场上能卖得出价格的还是老料,也就是原生树的木料。”人工种植无法替代原生树,满足市场。 森林砍伐后,单一的人工林种植,造成森林植被破坏。为使人工林速生,尽快获得经济汇报,还会施以化肥、农药等,进而破坏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木,具温润,匀质地,声舒畅,并刚柔,自约束。”古人简练地概括了木的性格特征,还被用作儒家传统中对君子品行的要求。中国人对于木的喜爱由此可见。红木家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同目前让人类停止利用木材是不现实的一样,让中国人停止使用红木也非常不现实。但如果继续竭泽而渔,不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话,最终受害的不仅是红木行业本身、也关系着人类生存的确实根本。 目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利用和保护之间取得平衡,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可持续的发展。这需要红木原产国和作为使用国之一的中国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