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红木文化底蕴——中国之风
历史以来中国具有丰富而悠久的文化底蕴,也是世界上系统性、延续性、影响较深远的文明国家。这种文明在明清两朝表现出为传统红木家具、红木小件和红木装饰构件的空前发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红木文化。 对照我们的文化概念,我们对红木及红木制成品的相关研究完全有理由称之为红木文化。这是一个广泛的文化概念。我们的红木家族中的红木家具集实用功能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身,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既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又作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红木雕刻艺术摆件,精巧的设计造型,高超的工艺,以及它的稀缺性成为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正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精神诉求。 红木家具展现在材、工、艺、韵 我国的红木家具始于明代,在经历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相互融合的时期之后,人们对红木文化、红木制品依然情有独钟。直到今天,仍有大量的古代明清红木家具、红木挂件、红木工艺品存留于世,供人们研究欣赏,还有大量企业去复制、改造传统红木制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红木文化、红木家具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一是良材。“良材”的创新:经典家具在设计时都会充分考虑展示木材纹理的自然之美,不会随意雕饰而破坏其整体之美。 红木家具自明代出现以来,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它们质地坚硬、色彩深沉、纹理华丽,具有很强的耐久性。中国人普遍重视“良材美器”,在家具市场上,一件家具的价值主要由材质决定,材质占到家具价值的80%至90%。明代红木家具的突出特点同样也表现在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红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在经过打磨和长期使用后,木质会溢出包浆,在表面形成光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高贵。 二是工巧。“工巧”的创新:传统红木家具坚固耐用,除了使用优质木材外,榫卯结构的合理性、科学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好材必求好工,以“工巧”为美,这也是红木家具的另一个鲜明特征。“工”“巧”二字,既指工艺技巧之精良,又含有美饰的意思。红木家具既体现出能工巧匠精巧娴熟、得心应手的技能,又体现出工匠们运用卓越的工艺技巧所创造出的形式美。手工制作出精细的木作工艺是完全凭作者的双手感觉来创造完成的,传统的红木家具制作没有设计图纸,式样都是师徒相传,一代代口授身教,在长期实践中凭借经验进行设计创新。红木家具的“工巧”之美主要体现在传统工具的使用和制作工艺两个方面。红木家具的木工工具主要有锯、刨、凿、锉及画线用的“勒子”等。古代工匠经常将制作木工工具与打造家具视为同类,旧时有些地方考核学徒出师不是考核制作家具,而是令其自行设计制作一个木工画线用的墨斗,就是为了让学徒建立起工具和家具同畴的意识。“工巧”在制作工艺上表现在榫卯结构艺术中。由于红木木质坚硬,如果靠铁钉挤和钻极易造成木材劈裂,因此榫卯结构的独特优势大大提升了红木家具的艺术价值。 三是意韵。“意韵”的创新:文化的传承发展不能止步不前,要不断地与其他文化交流,并补充新的内容。 中国文化的灵魂是崇尚和谐,主张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思想在红木家具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装饰手法及别具匠心的艺术造型。红木家具在以前只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使用,后来才进入百姓生活,因而装饰的前提要考虑各阶层的文化需求。官员、商人与文人的需求明显会有差异,每个需求者都会从自己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挑选喜爱或是让社会接受的纹饰与图案,其中吉祥图案是红木文化中使用最多的装饰题材。如大红福字、寿字、喜字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祷,如意隐喻事事如意,蝙蝠谐音为福,佛手、桃子、石榴寓意多子、多寿。红木家具在造型设计中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沟通与协调,采用各种设计手法打破家具的封闭性和沉闷感。如紫檀荷花宝座子床,本身较为封闭,但将其中一些部位进行透空处理则能打破这种封闭性形式所带来的沉闷感并增进空间的交流。 红木文化艺术的概念 什么是红木文化?在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中关于这个概念屡见不鲜,几乎只要提到红木,提到红木家具就会有文化二字跟随,却很少对这一概念作出解释,虽然大家都有心照不宣的意会。而且提到红木。往往对中国传统红木家具阐述较多,不免给人一种错觉,红木文化就是红木家具的文化,也就是古典红木家具的设计、制作、鉴赏等等。当我们把视野再放开一些就会发现红木制品家族中除了红木家具外,还有红木装饰构件等等其他红木制品,而后几种红木制品在红木文化艺术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人们对他们的喜爱程度也不亚于红木家具,并且随着装饰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心理的增强,各种红木小件、装饰构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对红木文化的认识和定义必须有个全面的审视。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的红木制品早已经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值得人们去继承和弘扬,去做更为广泛鹩研究。红木制品在我国历来都是划归到工艺美术行业,这说明行业的层面看红木文化的艺术特征已经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在红木文化后加注艺术二字是理所当然的。从现实层面看,对现存的中国古典红木家具,红木工艺品,红木装饰构件的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精巧的设计手法,还是精湛的制作工艺都堪称经典。因此我国的经典制品是罕见的艺术品,在红木文化后加注艺术二字也是名副其实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艺术的眼光、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传统红木文化。 红木文化艺术的发展始终与我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历来就把家具当做宇宙天地的缩影,用家具造型的流线与木材质纹理的流线共同形成风格上的和谐统一。如明代创造的圈椅,其造型堪称经典,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圈椅天圆地方的造型和功能上的舒适文气,又因为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传统榫卯结构 早在明末清初,广式家具就以对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而享誉市场。广式家具的装饰题材和纹饰受西方文化艺术影响,以西洋花纹“西番莲”居多,雕刻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建筑雕刻的影响,雕刻花纹隆起较高,个别部位近似圆雕,加上磨工精细,使花纹表面莹滑如玉,丝毫不露刀凿痕迹。 中国传统硬木家具的成就,就是榫卯替代螺丝、铁钉和胶合。中国传统家具通过几千年的发展,自明代开始,就能将硬木家具的材料、制造、装饰融于一体,这种驾驭物质的能力,是对全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传统的榫卯结构,需要一代代后人传承,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持使用榫卯结构完美的结合工艺,抵制当今个别所谓的传统家具企业,使用钉子、螺丝钉连接家具部件、丢掉了榫卯结构制作工艺的行为,因为任何粗制滥造,都会导致传统工艺的衰落和消亡。 如今,国际家具设计中对返璞归真的中国元素关爱有加,很多中国家具品牌也在新产品的设计中融入西式元素。在中式家具欧化、欧式家具中化的过程中,真正适合我们生活的有民族特色的东西终将对世界家具产生更大影响。如在图案上,中式图案以云纹、寿纹、双鱼、蝙蝠、花鸟为主,讲究生动具体;而西方图案以抽象简约见长,如果将中西图案进行巧妙融合,则作品既有明快的个性,又具有古朴的灵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家具的整合必须是和当前的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东拼西凑式的生硬整合注定没有市场。